热点资讯
因籍贯地址一字之差,抗美援朝一等功臣退伍还乡,干了24年临时工
发布日期:2024-07-29 19:35 点击次数:195
“老爷子,这一辈子后悔过吗?”
“不后悔!打那么多仗,我那么多战友死了、残了,我还活着!”
“几十年了,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,遗憾吗?”
“我是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,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,没得啥子遗憾的。”
这是发生在2019年的一场对话,被采访的人名叫蒋诚,是在上甘岭战役中,立下一等功的志愿军战士。然而因为一字之差,让他在退伍后,整整当了24年的临时工……
尘封35年的立功喜报
1988年,负责修撰《合川县志》的合川县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,在查找档案资料时,发现了一份1953年下发,被封存了35年的《革命军人立功喜报》:“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,创立功绩,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,除按功给奖外,特此报喜。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,全家光荣。”
背面的记功栏内写着:“在上甘岭战役中,蒋诚歼敌四百余人,击毁敌重机枪一挺,击落、击伤敌机各1架,全班仅3人负伤,荣立集体二等功,蒋诚重伤不下火线,荣立一等功,并荣膺‘人民功臣’称号。”
无论对于合川县还是立功人蒋诚来说,这都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荣誉。为何却被封存了如此之久?
《喜报》的籍贯栏写着“四川省合川县兴隆乡南亚村”,“兴隆”两个字左边,用其他笔迹标注着“八区”两字,备考一栏则写着“由八区退回,查无此人”字样。
当时合川县有兴隆乡也有隆兴乡,王爵英曾经有位学生叫蒋启鹏,是隆兴乡人,他的哥哥参加过抗美援朝。王爵英觉得《喜报》上的蒋诚,就是蒋启鹏的哥哥蒋诚。
“会不会误将‘隆兴乡’写成了‘兴隆乡’,从而导致‘查无此人’?”几经辗转,王爵英联系到了蒋启鹏,经过相关单位核实,那一份被尘封了35年《喜报》的主人,就是正在隆兴县蚕桑站当临时工,蒋启鹏的哥哥蒋诚。
蒋诚很快又拿到了合川县政府签发的通知,合川县政府认定,蒋诚曾经在朝鲜战场立过功,五五年复员回到地方。不管干什么工作,他从不居功骄傲,总是谦虚谨慎,勤勤恳恳,踏踏实实地为党工作,工作中作出了贡献:
“同意蒋诚同志从一九八八年九月起,为蚕桑站正式工人,按全民职工对待,工资定为工人五级,其基础、岗位工资之和为80元。”
当时的蒋诚已经年满60岁,早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。
从立功到落实政策,因为工作人员的一个失误,整整过了36年。在这36年中,蒋诚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曾经辉煌的功绩,也从没找任何组织,提出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。
随着《喜报》的发现,蒋诚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事迹,开始在当地广为流传。
上甘岭战场勇立战功
蒋诚出生于合川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,家里有大哥、二姐和一个弟弟。在他8岁的时候,父亲为谋生计,带着全家人迁居到隆兴乡,靠租种别人的土地维持生活。
蒋诚的整个青少年时期,可以说都是在战火和动荡中度过的。1949年成都解放之后,让贫苦青年蒋诚获得了自由,同时心中产生了“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”的信念。他毅然加入解放军,成为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二团的一名战士。
那一年他21岁。
为了响应新中国的号召,蒋诚所在的部队参加成渝铁路建设,一边建设一边剿匪。原本三个月的施工任务,仅仅45天就提前完成了。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,蒋诚专挑重活险活干,由于表现突出,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。
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后,毛主席果断决定,派志愿军入朝作战,保家卫国。蒋诚所在的部队,被划归志愿军第12军,12月出发前往河北,换上苏式装备后,开始紧张的战斗训练。
在训练过程中,蒋诚很快掌握了单兵作战的技术,尤其是重机枪射击技术,几乎是弹无虚发,是31师少有的重机枪特等射手。
元旦过后,蒋诚随军北上,从丹东跨过鸭绿江,并立即投入到第五次战役中。据史料记载,第12军先后参与了400多次大小战斗,第一仗就与土耳其雇佣军交锋,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,土耳其雇佣军落败。
由于在战斗中表现英勇,入朝不足一年,蒋诚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52年10月,在蒋诚入党四个月后,他迎来了自己永生难忘的战役,上甘岭战役。
蒋诚所在的部队接到保卫上甘岭的命令后,立即赶赴上甘岭,进入537.7高地,并立即投入战斗。当时负责第一阶段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,已经在短短半个月中,拼光了5600多名战士。
经过三天的准备之后,11月11日,蒋诚所在的部队开始发动反击,踏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。
上甘岭虽然面积不大,但由于战略地位重要,美军逐次投入了6万多兵力。在敌我拼杀中,蒋诚打掉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。
战斗进入到第八天,敌人派出飞机增援,向志愿军阵地投下了大量的炸弹,同时还肆无忌惮地向阵地低空扫射。为了给美国飞机一个“教训”,蒋诚站在战壕底,将重机枪架在战壕外面,对着天空中的敌机扫射。
“一架敌机要轰炸我们,它冲下来,我就打它的头;它飞过去,我就打它的尾巴……”
靠着这样的方式,蒋诚一口气打出250发子弹,击伤敌机一架,击落敌机一架,后面的飞机见情况不对,落荒而逃。
强大的空中力量被重创,美军炮兵开始对志愿军进行疯狂报复。一发炮弹落在蒋诚不远处爆炸,等蒋诚爬起来的时候,发现弹药手和副射手已经负伤倒地,而自己的腹部被弹片击中,肠子都冒了出来。
蒋诚曾经亲眼目睹过黄继光堵枪口的英勇行为,更加坚定了他保家卫国、战斗到底的决心。
情急之下他将肠子塞进腹中,继续操起机枪向敌人射击,大片敌人倒在蒋诚机枪的火力之下。在蒋诚和战友们的坚持下,抱着“大不了就死,死了也光荣”的信念,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点,成功封锁了敌人的反扑。
由于伤势过重,失血过多,没多久蒋诚就被抬下火线,送到后方的战地医院抢救,后来又被送到丹东进行治疗。经过3次全身麻醉,连开4刀,才将腹部的弹片取了出来。
1953年,蒋诚伤愈归队,被升任机枪连班长,授予一等功奖励,并参加了志愿军英模大会,受到志愿军首长的接见。
随着朝鲜战事结束,在朝鲜征战了3年的蒋诚随部回国。当时部队驻防浙江江山,由于营房紧缺,华东军区指示各部队尽快兴建各自的营房。
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,蒋诚负责铺夯石的工作,刚开始他每天最多只能铺5平方米,而且还达不到要求。经过钻研之后,每天能保质保量铺设12平方米,几乎是两个人一天的工作量。
由于在修建营房中贡献突出,蒋诚再次被记三等功一次。
遗憾的是,部队崭新的营房刚刚建好,蒋诚还没来得及住上一天,就响应部队号召退伍还乡。带着一套便衣、一双鞋袜、一条毛巾、一块肥皂以及16尺布票,蒋诚回到了家乡合川。
舍己为公为乡亲造福
退伍之后的蒋诚,没有找过任何部门,也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自己当年的功绩,回到家乡重新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。
1957年,蒋诚带领民兵修筑公路,闲暇时训练民兵,带出了一支军事过硬的民兵队伍,并且在民兵射击比赛中,荣获集体第一名。次年他又带领民兵参加铁路建设,工程完成后,蒋诚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
由于自己有一手蚕桑养殖的技术,从1964年开始,蒋诚在隆兴乡蚕桑站当起了临时工性质的蚕桑员,没想到这一干,就干了24年。
当时合川是四川的蚕桑大县,老百姓主要靠栽桑养蚕维持生计,蒋诚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是给乡亲们服务的,因此将这份工作看得很重。
每天早晚的一个多小时中,蒋诚通过乡里的广播站,将桑树种植到养蚕的知识技术,通过大喇叭喊遍了四邻八乡。为了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传下去,蒋诚经常打着赤脚走村串户,经常四五天不回家,就连妻子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。
在孩子们的记忆中,小时候家里有时为了打两毛钱的酱油,都是孩子们去副食店赊账,等父亲回来了再还,没钱的时候,就不得不拖欠。
即使日子过得如此艰苦,蒋诚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上过战场,得过一等功,而向政府伸手要待遇。
1983年冬天,当地决定修一条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,自认为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,毅然抛下蚕桑员的工作,主动请缨牵头修路。那个时候还没有包工程赚钱的概念,牵头人没有报酬,工人们都是当地村民,按工分兑换工钱。
结果路修到一半,没钱了。村民们放下手中的工具,扭扭捏捏地对蒋诚说,不想继续修路了,想回家干活了。一向不怎么抽烟的蒋诚,当时连抽了三根烟,扔下烟屁股对大家说:
“大家继续干,钱我去想办法。”
蒋诚平时寡言少语,一旦他开口,那必定言出必行。大家闻言又默默捡起了地上的工具。没多久工钱来了,每天的工分标准也没有降低,通往永兴乡的道路很快就修通了。
1991年,也就是路修好8年之后,蒋诚将三儿子蒋明辉叫到跟前,告诉他当年修路的钱,是自己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的款。蒋明辉心头一沉,问父亲贷了多少钱?蒋诚如实地回答说:
“应该有2400多块。”
蒋明辉接父亲的班工作三年,省吃俭用才存了1000多元,而蒋诚在8年前就贷款2400元,在当年更是一笔“巨款”。父子俩沉默了许久之后,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:“父债子还。”
当时蒋明辉有一个谈了三年的女朋友,正打算结婚。如今自己要替父亲还债,蒋明辉不敢对女朋友说实话,偷偷将自己的房子卖掉,住进了集体宿舍,然后又借了一部分钱,才替父亲还掉了这笔贷款。
纸终究包不住火。当女朋友质问蒋明辉原因时,蒋明辉反复重复一句话:“那是我爸的名字贷的款嘛,父债子还,天经地义嘛。”
蒋明辉的女朋友一时间难以接受,跑到重庆一家医院当起了护工。但一想到蒋诚父子的为人品行,她又觉得这一家人值得信赖,于是又回到了合川,在1992年国庆节,和蒋明辉举行了婚礼。由于没有了新房,蒋明辉“嫁”到了女方家。
在农村,蒋明辉这种情况少不了风言风语,但他从来没感到后悔,始终还是那一句话:“父债子还,天经地义。”
90年代末,国家号召退耕还林,蒋诚带头在自家田里种上了柏树、柚子树等。后来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,发展扶贫产业,但由于需要流转土地,遇到了不少阻力。
面对这种情况,又是蒋诚第一个站出来,带头将自己家的土地流转出去,还主动帮助村干部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,帮助村里解决了实际困难。
正是有了蒋诚的积极推动,油橄榄种植后来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龙头产业。
“本本分分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不给国家添麻烦。”这三句话是蒋诚常挂在嘴边的三句话。多年来,蒋诚一直穿着一条肥大的绿军裤,到处都是缝补的痕迹,膝盖处补在内里的补丁都已经外露。老伴多次劝说他换掉,结果蒋诚倔强地说:
“我是国家的人,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!”
“国家”两个字,在蒋诚的心中,永远高于一切。
蒋诚一共有五个孩子,大儿子在隆兴本地安家,二女儿远嫁河南,三儿子接了他的班,后来下岗当了保安,四女儿远嫁湖南,小女儿一直在广东打工。
一家人散落在四个省市,聚少离多,从来都没照过一张全家福,但孩子们对父亲从来没有过怨言,父亲深藏功名三十余年,用自家的清苦,换来了更多家庭的团圆和富裕,他们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骄傲。
2019年,蒋诚的事迹被媒体挖掘报道之后,先后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、“重庆好人”,2020年又被授予了“最美退役军人”的称号。
“老兵蒋诚,用自己的鲜血和无悔,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